春節已至,是不是有很多人又開始飯局、酒局不斷了。 隨著一杯杯酒精下肚,總有些人會不斷強調自己喝多了也沒事,照樣能分得清東南西北,甚至連家附近的路標都能認得一清二楚。這也是為什麼有些人會選擇鋌而走險,認為自己喝酒了也能行的原因。 儘管飲酒者對一些熟悉的應激源保持著判斷力,但飲酒過後人體對一些意外的應激源的反應程度會極大的降低,據《臨床心理科學》的新研究,人在飲酒後會對全新和未知的應激反應遲鈍,甚至會因此做出一些冒險的行為。
俄勒岡州立大學的助理教授Daniel Bradford表示:「飲酒會讓人降低對不可預知事件的關心程度,因為你不會再去擔心無法預測的事情。 ”隨後志願者的手指會連接到一個電極上,他們會不斷接收到有關電擊刺激強度的資訊,有些資訊非常明顯告訴志願者刺激等級,有些則只有一些模糊提示,當然這些刺激並不會給志願者帶去痛感。
當他們接收警報資訊6秒鐘后,電刺激就會產生,與此同時,研究者會記錄下他們對刺激的應激反應,例如眨眼、心率等數據。 綜合來看,那些模糊的數值警告往往會讓志願者產生更大的應激,說明他們對這類電刺激的預期並不警覺,因此生理反應要更強。研究者指出,許多人會選擇通過飲酒來放鬆和降低身體壓力,但當壓力得到放鬆時,許多生理機能也會對應發生變化。 如果長期依賴酒精減壓,人體還有可能對此產生依賴性,因為身體已經適應有酒精的存在下才保持低壓力狀態,即所謂的酒精成癮。研究將進一步確定酒精能影響哪些具體類型的應激來源,幫助我們判斷酒精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