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疾病相關的營養不良在慢性消耗性疾病患者中的發生率較高,尤其是在惡性腫瘤患者中,營養不良的發生風險可高達30-70%。
另外,研究還發現營養不良的發病存在瘤種、年齡、性別、腫瘤分期、治療情況及地區差異。消化道腫瘤患者(包括胰腺癌,胃癌,食管癌等)營養不良的嚴重程度最高,乳腺癌患者最低;年齡大於70歲的患者比小於45歲的患者更容易發生營養不良;腫瘤發展程度越高,伴有營養不良的可能性越大;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營養不良發病率較高,沒有接受任何治療的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相對較低。綜上所述,對於消化道腫瘤患者,老年腫瘤患者以及處於治療期的腫瘤患者而言,營養不良的發生風險極高?
大量研究已經證實營養不良對腫瘤患者的危害是巨大的。
首先,營養不良會降低治療的敏感性,增加放化療毒副反應、干擾抗腫瘤治療、延長住院時間,增加住院費用,降低生活品質,甚至會縮短患者的存留時間。
有研究表明,嚴重營養不良的患者比營養狀況良好或輕微營養不良患者的死亡風險高出2-5倍,甚至20%的惡性腫瘤患者的直接死因是營養不良及其相關併發症,而非腫瘤本身
造成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分為三大類:腫瘤負荷,抗腫瘤治療以及人為因素。
腫瘤負荷一般從兩個方面影響患者的營養狀況:增加分解代謝以及降低膳食攝入。
腫瘤通過不同的機制使人體處於分解代謝的狀態,不斷地分解體內儲存的肌肉和脂肪,剝奪大量的營養底物,使患者處於能量消耗的狀態。 此時患者應該進食更多的食物來彌補缺失的能量和營養,然而腫瘤負荷常常使患者無法正常進食。
比如食管癌患者,由於腫瘤位置的特殊性,腫瘤本身可導致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梗阻、嗆咳、嘔吐、疼痛等癥狀,從而引發經口進食障礙,患者甚至會拒食厭食,導致進食量和進食頻率因此降低。
在需求增加和攝入降低的雙重作用下,腫瘤患者極易發生營養不良。
另外,抗腫瘤治療帶來的副作用,比如化療造成的噁心嘔吐,放療引發的放射性口腔炎和腸炎,手術帶來的創傷和應激反應,都會惡化患者的營養狀況。
但是作為患者本人,腫瘤負荷和抗腫瘤治療對營養狀況的損害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很難避免,但是人為因素是患者可以自己控制,並從中獲益的。 那什麼是人為因素導致的營養不良呢
比如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患者自我降低飲食預期,認為生病期間膳食攝入下降屬於正常現象;
還有很多患者盲目忌口,覺得雞鴨魚肉都是發物,不能吃;
患者還會常常忽視體重下降的問題,也不瞭解營養不良的危害以及防治方法。
這些錯誤的觀念無形之中把患者推向了預後差,生命期短的邊緣。 當然,這些誤區的形成不能全歸因於患者,主要還是因為患者獲取規範途徑的營養教育和營養治療的機會較少。
為使腫瘤患者最大程度地從營養教育和治療中獲益,腫瘤營養全程管理勢在必行
從患者診斷那天開始,到患者接受抗腫瘤治療過程中,再到患者出院后的康復期,甚至到患者康復后,都要對患者進行全面的營養指導和管理,這就是腫瘤營養全程管理。
全程管理對患者的意義重大,在接受治療之前,營養管理可以説明患者維持或改善營養狀況,確保患者能夠經受住治療的副反應和併發症,讓治療可以順利進行。
在治療中,患者需要更多的營養和能量來抵抗腫瘤,但是患者經常由於治療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腹瀉,腹脹等癥狀,減少膳食的攝入量,有時連最基礎的營養需求都無法達到。 因此接受治療的肝癌患者發生營養不良的風險更高,需要密切地篩查評估,必要時進行營養干預。那為什麼在患者康復后,還要進行合理的營養管理呢
這是因為腫瘤的發生跟飲食是密切相關的,營養管理可以説明患者維持健康飲食,保持良好營養狀況,降低腫瘤復發的可能。
總的來說,腫瘤患者是營養不良的高危人群,為了降低或避免由於營養不良所帶來的危害,使患者臨床獲益最大化,科學規範化的腫瘤全程營養非常必要,這也是腫瘤多學科診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來源:腫瘤營養管理和干預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公開管道,不能識別來源,在此引用僅作為科普宣傳素材,非商業用途,如有侵權,請聯繫及時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