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著7億近視人口的大國,終於跑出了一家能和外資正面對撞的上市公司。掛牌首日,明月鏡片喜迎開門紅,全天高開高走,最終大幅收漲149.31%。資本的青睞並非無緣無故,這背後,有著太多未被發掘的價值。全球有26億近視人口,其中7億在中國。 巨大的使用者基本盤、低齡化的趨勢,催生了一個龐大而快速增長的市場。根據歐睿國際的預測數據,2021年,中國鏡片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13.4億元,到2025年,這一數據預計將增長至448.7億元僅江蘇省丹陽市一地,就有1000多家鏡片企業,全球一半以上的鏡片生產企業聚集於此。按銷售額計,外資品牌吃掉了中國鏡片市場近六成的份額。更令人唏噓的是,外資經常通過簡單粗暴的併購來擴大地盤,最積極的就是依視路,其自1995年進入中國市場后就一路攻城掠地、瘋狂掃貨。 以至於到今天,本土頭部品牌中幾乎只剩下明月鏡片一家還在挺著。
根據歐睿國際的數據,按銷售量計,2020年明月鏡片在國內的市佔率達到10.7%,在中國鏡片品牌中排名第一。外資外拓,內資內卷。中國產業界最熟悉的戲碼同樣在鏡片行業重複著,2014年,價格戰開打。人們總以為眼鏡業暴利,並將矛頭指向鏡片企業,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以博士眼鏡為例,去年公司的營收是6.56億,但房屋租賃費和員工薪酬加起來高達2.52億,占收入比重的38.4%。 換句話說,消費者支付的錢有近四成給了房東和員工,反觀博士眼鏡,利潤非常微薄,截止到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凈獲利率僅為9.52%。 最「冤」的是鏡片生產商,作為眼鏡的核心環節,鏡片並未得到應有的價值回饋。更憋屈的一點在於,價格戰一開打,零售終端的房租、人工等剛性成本總是不自覺地向上游鏡片生產商傳導,利潤空間本就有限的生產商自然無力承接這巨大的成本轉嫁,苦不堪言。價格被壓低,很多鏡片生產商就會選擇通過偷工減料來減負,如此一來,不僅讓消費者白白蒙受損失,也直接傷害了中國鏡片企業的聲譽,從此陷入囚徒困境式的惡性循環。第一個站出來說"不"的是明月鏡片,2019年,公司率先宣佈永久性退出價格戰。多年以前,還是這家企業,在大多國內同行選擇背靠大樹乘涼的時候,多次婉拒外資拋出的橄欖枝,創始人謝公晚給出的理由是:"中國鏡片企業還沒找到出路,賣掉太可惜了。 ”2016年-2020年,明月鏡片銷量連續五年保持全國第一,成為無可爭議的自主龍頭,而公司還在朝著更高的方向進擊。登珠峰、潛深海、上太空,最近幾年,地理空間上的極限突破為明月鏡片的品質做了最有力的背書,也為公司擺脫價格戰、進行高端化突圍鋪平了道路。謝公晚心嚮往之的出路終於找到了,看似容易,實則無比艱辛。別看一枚小小的鏡片不起眼,技術壁壘卻出乎意料的高。 從產業的內耗中抽身,意味著要奔向高附加值領域覓食,如果沒有長期的技術積累,根本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