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明月鏡片成立。 當年國內眼鏡工業總產值為126億元,同比上一年增長了20%。在一個高速發展的賣方市場,只要有量,就有錢賺,而且是快錢,這也是當時絕大多數人的選擇,但謝公晚卻"不合群"地堅持追求質的提升。總有那麼一群人,他們既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堅毅,也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決心。 通訊產業的任正非,面板產業的王東升,醫藥領域的孫飄揚,還有鏡片產業的謝公晚,皆是如此。作為中國最早一批覺醒的企業家,在外資商品橫行中國、"造不如買"的"拿來主義"大行其道的時候,他們主動放棄了賺快錢的機會,硬生生地趟出了一條獨立自主之路。製造高折射率鏡片的樹脂單體等原材料技術主要掌握在日韓企業手中,為擺脫產業鏈殖民,明月鏡片於2006年和日本三井、韓國KOC合作,共同建立全球領先的鏡片原料研發生產中心。解決對方解決不了的問題,做對方以為你做不到的事情,明月鏡片一次次用實力贏得外資企業的尊重。到現在,雙方已經成為一個緊密聯合的共同體。 日本三井的很多原材料必須放在明月鏡片的產線上測試,二者合作研發的一些新技術和新產品在三井本部甚至都沒有。明月鏡片能得到如此待遇,究其本質還是自身實力已足夠硬。過去多年,公司在技術沉澱上積累了厚厚的家底,不僅自主研發出1.71系列、PMC超亮、KR超韌、KR樹脂等鏡片材料,還解決了困擾行業多年的世界性難題——"折射率與阿貝數之困"。折射率和阿貝數是鏡片的兩大核心參數,前者決定了鏡片的薄厚,後者左右了鏡片成像效果。 折射率越高鏡片越薄,阿貝數越高視物越清晰。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折射率和阿貝數呈現出"蹺蹺板效應",此起彼伏,不可兼得,直到明月鏡片1.71系列專利產品問世。同為1.71高折射率鏡片,其他產品的阿貝數只有32或33,而明月鏡片可以做到37,直接秒掉對手。對於品質要求,國家標準是不出現有害視覺的疵病即可,但明月必須零瑕疵;在度數準確性上,對於300度以下的鏡片,國家標準度數允差為12度,明月的要求是8度雄厚的技術、苛刻的要求,明月鏡片的產品力有了躍變式的進階,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作為後發工業化國家,中國消費者在過去幾十年建立了一個刻板的認知偏見:洋貨總比國貨強。網易科技曾做過一個測評,將明月的1.71PMC超亮鏡片和德國進口鏡片進行對比。 結果顯示,兩種產品在透光性上平分秋色,而在其他各項指標上,明月鏡片均更優異。 但很遺憾,進口產品的價格比明月鏡片高出了整整一千元。 革除歷史遺留的弊病,必須對消費者再教育。2019年,官宣退出價格戰的明月鏡片舉辦了一場題為"重構行業新動能"的戰略發佈會。 以此為標誌,明月鏡片按下了品牌建設的加速鍵。最具突破性和創新性的舉措當屬「萬店計劃」,此舉讓生產與消費直接見面,掃除了資訊壁壘。 明月鏡片從幕後走到台前,憑硬實力擴大品牌影響力,消費者在體驗的過程中獲得認知重塑,並且最終能買到更有性價比的產品,雙贏。